Sunday, May 31, 2015

摘自《圆觉经略说》2

一切的众生
不能得到大解脱
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
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假如能够断除憎恨埋怨喜爱嗜好
以及贪嗔痴
内心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自然就成佛了

一切修行的人
原则就是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

Saturday, May 30, 2015

摘自《圆觉经略说》1

佛经形容人的思想念头
如同一条急流
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
这条急流所淹没

学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
不管河水多急多深
从中截断水流
就是说把前念停掉
把所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
后念不让它起来
中间就空灵了
这才叫修止

Thursday, May 28, 2015

Wednesday, May 27, 2015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4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4)

得自觉圣智的善乐
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住第八菩萨地
了解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的实相
由此而得到了意生身

Tuesday, May 26, 2015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3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3)

善离生住灭见
就是看透内外身心的一切境界
都在梦幻境界中似的

所谓一切外物和自他之间三自性
根本都是缘起的
虽有而无生
一切都是自心境界的错综分别
由此就能确证外物外境都无自性
而一切现识作用也没有存在
虽然因缘和合形成万象
但这只是时间空间互相积聚的现象
并不能长存不变

一切妄想也都由于因缘而生起
三界内外的一切事物
确实没有一自性的可得
这个能见万法如梦似幻的自性
虽然暂时生起可见的作用
但立刻就跟着消灭了

唯有确实了知诸法如梦幻的自性
了无形相可得才能证入无生法忍
得到了无生忍以后
远离了生住灭的妄见
于是妄想不生智慧朗照
这就是大乘道的“善离生住灭见”

Monday, May 25, 2015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2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2)

善于观察外物外境的性能
都无自性
就是说能观察万物的存在
随时随地都是变动不居
都是暂时偶然的显现

如梦幻似地出现
如光影似地清澈
一切外境万物的性能
都没有固定的自性长存
所有心理上的事物阴影
都是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熏习而生
并没有一切是真的存在

如果把这个道理观察清楚
就是大乘道的“善观外性非性”

Sunday, May 24, 2015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1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1)

善于分别万法都是自心所现
就是说能观察三界的差别万象
都是唯心所现
既无所谓有我的主体
也无所谓有我的附属
一且形形色色的流变来去等现象
虽然表面上似有它的作用
但推寻它的究竟
却是根本上没有动摇来去的
都不过由无始以来
受虚幻习气熏习的观念所形成

这些观念的形成
是因为被三界里的种种物色的活动所系缚
被生命所赖以维系的物质世界
所支配粘着
心理上就发生种种妄想
如果把这些道理观察透彻
就是大乘道的“善分别自心观”了

Friday, May 22, 2015

Thursday, May 21, 2015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4

三界的见思两惑
叫做八十八结使
欲界里最多
像八十八个疙瘩结在一起
能够修行解开一两个
那已经不得了了
脸上发光了
能够解开四五个
连头发都会发亮呢

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
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
心理行为转变了
进一步能够智慧开发
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
才叫做解脱

Wednesday, May 20, 2015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3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被人世间一切的烦恼感情捆缚着
要解脱三界的情欲烦恼妄想
脱开了一切的黏缚
回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这就是佛法的究竟

Tuesday, May 19, 2015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2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
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
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不着一尘
是讲本体
万行门中起而行之
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
念念都是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Monday, May 18, 2015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1

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积功累德

福德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
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
另一种是所谓清福是出世间法

清福比鸿福还难
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
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
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

利人助人慈悲
这样不住相的布施
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
不可思量

Saturday, May 16, 2015

Friday, May 15, 2015

摘自《参禅日记》3


人人生命无始无终
凡夫现有之生死
只是此无始无终之分段而已
可惜世人不知

有知了而不透彻
用工变化生死
或故意长生或分身化类
往生他方
大抵皆属变易生死

只有大成就大澈悟
了了生死一切自在

Thursday, May 14, 2015

摘自《参禅日记》2


未得气足前
须要世俗的饮食营养
以培养后天气
如已得达气足时
世间饮食反而害了先天真气
孔子曰
食气者寿不食者神明而不死
即此理也

Wednesday, May 13, 2015

摘自《参禅日记》1


心无所住
能不能算是心体离念
无心心是否即真空

懷师批示
心无所住亦即心体离念
念本无住何须你离
你又落理障了
即云真空何有无心
实乃大昏沉大失念也
心即无心
无心心乃是真心
真亦不立何处觅心

Sunday, May 10,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下)3


高度的智慧道德的涵养
没有火气心平气和

品德好的人
往往有点像废人一样
所以又要加上勇敢决断侠义的精神
这样还不能算是全才或全人
还要加上文艺境界
与高度的礼教修养
这样几个条件合拢来就可以为成人了

现代只要做到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言行一致
已是了不起的人才了


Saturday, May 9,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下)2


‘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
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
而完全走上正思
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

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
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
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

‘天下归仁’
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
真能做到‘克己复礼’
就可达到心物一元的真实境界
宇宙万象与身心会合
成为一体了

Friday, May 8,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下)1


本来我的动作你也看到
我的声音你也听到
在这中间
你找一个东西

你的心目得那么多
能听到声音能看能动作能想
还能够知道自己在这里要
那就是你自己
是真正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一面
真正的‘自己’

Tuesday, May 5,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上)4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礼’以现代而言
包括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则属于‘乐‘

‘射’为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
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
‘御’驾车
以现代当然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Monday, May 4,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上)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子学问的四大原则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
如何做到仁爱人
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
心胸宽大包容万象
能够感化他人
这是仁的用

推己及人
想自己利益的时候
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
扩而充之
想到天下人的利益
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的

Sunday, May 3,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上)2


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
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
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
假如是祭神
神就在此
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

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
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
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
无论对生者或死者
由明里到暗里
都要由哀一贯

Saturday, May 2, 2015

摘自《论语别裁》(上)1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
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体上念
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
都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
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错误
这就是“学问”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
随时随地要见习
随时随地要有体验
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就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