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22

摘自《走出非洲》5

他们所知的上帝
存在于大旱的年月中
存在于夜晚大草原上的狮群中
存在于孩子单独在家时
徘徊在附近的豹子身上
以及不知道从哪儿蜂拥而至
但一旦飞过
连一片草叶都不留下的蝗虫群中
另外飞过玉米田
却没有做任何停留的蝗群

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
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
春天很早就降临的雨水
田野和草原上开放的花朵
长得绿油油的庄稼
都让他们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Wednesday, June 29, 2022

摘自《走出非洲》4

基库尤人能够坦然面对
意料之外的事情
他们习惯了意外
在这一点上他们和白人们完全不同
大多数白人在生活中
都是努力不让意外发生
也很习惯与命运做抗争

但黑人们与命运永远都是友好相处
他们一生都被命运女神死死地控制着
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于黑人
命运女神就是他们的家
就是小屋里那熟悉的黑暗
是深深地埋在地下的庄稼根上的霉菌
他们能够从容面对任何命运的改变

Tuesday, June 28, 2022

摘自《走出非洲》3

想要了解土著人是很不容易的
他们的耳朵很灵
很容易逃得无影无踪
如果你惊吓到他们
他们会在一秒钟内遁入自己的世界
就像野生动物突然受到惊吓
逃跑消失一样

即使你和他们熟悉后
如果你问他们一个问题
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告诉你

如果土著人适应了我们突然间的动作
或突然发出的声音
他们就会敞开心扉
非常坦诚地与我们聊天交谈
而他们的坦诚度要远远高于欧洲人
交流时的坦诚
他们永远都不值得信赖
但却非常真诚

Monday, June 27, 2022

Saturday, June 25, 2022

摘自《走出非洲》2

走在旷野中
我学会了尽量避免突发性的动作
猎物们通常很温顺但也很警惕
它们可以在你最不注意的时候
迅速逃匿
这是它们的天赋

在保持安静这方面
任何家禽都比不过野生动物
文明世界中的人类
已经丧失了这种技能
他们必须安静地向大自然学习
才能被大自然接受

一旦捕捉到非洲的节奏
你就会发现
这种节奏适用于非洲的一切事物
我从狩猎中学习到的技能
对我和土著居民的相处很有帮助

Friday, June 24, 2022

摘自《走出非洲》1

对于这些土著人而言
如果你夺走他们的土地
那你剥夺的就不仅仅是土地和故土
而是他们的过去
他们的根和他们的身份

你夺走他们经常看到的东西
或者夺走了在未来要出现的东西
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讲
你就是挖走了他们的双眼
在这一点上
土著人要比身处文明世界的人
感受更加强烈

Thursday, June 23,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11

所有的记忆都有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
未被意识到的目的
人们的记忆不是偶然的现象
而是具有预警或鼓励作用的

绝不存在无意义的记忆
只有确实了解了推动记忆的目标
我们才可以对记忆进行评估
我们之所以会记住
是因为这些事件
对某个特定的心理功能发展至关重要
它们推动了某种潜在的心理活动
记忆也受人类生存发展
这一目的的控制,受其支配
进而指导着人的整体人格的发展

一段长时记忆哪怕它是虚假
类似那些充满偏见的儿童时代记忆
也可以超出意识的控制
进而表现出一种态度一种情调
甚至是一种哲学观点
只要可以达成目标就一定要这样

Wednesday, June 22, 2022

Tuesday, June 21, 2022

Monday, June 20,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10

在生命初期
个体的性格类型就已经初步形成
一些孩子想要通过努力
学习获得权力成为勇士
而这样的孩子
也往往会得到成人的认可

另一些孩子则利用自己的弱小
来投机取巧
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夸大这种弱小感
从而得到成人的关心怜爱
只要仔细观察孩子
各种处事态度表情和言行
我们就能知道他属于哪种性格类型

Sunday, June 19,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9

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
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这里所说的母亲的教养方式
是指她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
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

这是种灵活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不断变换的情景中
对孩子进行指引
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
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
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Saturday, June 18,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8

一个人之所以会回想一件事
是因为这件事在他生命中
所占的位置至关重要

这种记忆会暗示他
这件事物是你应该避免的
这件事是你所期待的
创造你的生活吧

我们必须承认
每一段记忆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
儿童早期的回忆
对于了解最早
构成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主要环境
以及这种态度已经存在多久
这两个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Thursday, June 16, 2022

Wednesday, June 15,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7

导致儿童形成错误“人生意义”的做法
是因为他们过于娇纵
受到溺爱的儿童
总会将自己对他人的期待
理解成一种命令
他无须努力就能够受到上帝的娇宠

他们还会认为
他们天生是与众不同的
当周围的人没有把所有的目光
都集中在他身上
相反地每个人都希望
被光环笼罩的时候
他就会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他已经形成了不懂付出
只想索取的心理

Tuesday, June 14,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6

真正的意义
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
才切实地存在

个人所认为的“意义”
实际上是虚幻缥缈的
因此我们所有的行为
及想要达到的某些目的
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
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我们身边的许多人
都踏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他们只是固执地
想让自己变得举足轻重
却没有发现
他们倘若想要让自己变得至关重要
就要对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

Monday, June 13,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5

我们都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
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是经历事物本身
更为重要的是
体验这些事物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接触事物时往往都是以自身立场
作为立足点对其加以衡量的

有些人想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中
跳出意义的范畴
那么这样的行为将使他失去
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基础
因此无论是对他本身还是对其他的人
这样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通常会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
作为标准来感受现实
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
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
而不是现实本身
或者说我们感受到的是
自己对现实的理解
我们所感受到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
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Friday, June 10,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4

依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
把社会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支配型
这类人倾向于统治和支配他人
他们希望随时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
只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

第二种人是索取型
这类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他们习惯于依赖习惯于索取
总是努力想从他人那里
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个他人可能是朋友亲人
也有可能是陌生人

第三种是回避型
这类人总是希望逃避失败逃避挑战
他们试图以碌碌无为
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

第四种是积极型
这类人有着正面和较高的社会兴趣
他们会正视问题
渴望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遇到问题时也总是尝试
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Thursday, June 9,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3

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一生中
解决三大问题
社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爱情问题

而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实现
依赖于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兴趣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不断地学习各种社会行为
社会标准和规范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Wednesday, June 8,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2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
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而在现实生活中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
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
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
但是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
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
与世无争
有时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
夸夸其谈
其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
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Monday, June 6, 2022

Sunday, June 5, 2022

摘自《阿德勒心理学》1

一个人越是极力在某方面
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就越是说明他在某方面有深切的自卑

寻求优越感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个人才能上的优越感
因为拥有贵重东西或者爱好或者天分的优越感
因为自觉比别人聪明有见解
有人缘等情绪上的优越感

追求优越感的结果有二重性
一部分人会积极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就
并因此获得成就感社会满足感
另一部分人却变得专横虚荣自以为是
这种人也会因为缺乏社会兴趣
不受社会欢迎

Saturday, June 4, 2022

摘自《重塑心灵》24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多年前
发表过一份研究心得
他认为沟通效果的来源是:
文字意义 → 7%(说话用字的内容)
语音语调 → 38%(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粗细、快慢及各种语气)
身体语言 → 55%(面部表情、头与身躯的姿势、手势等)

IQ(智力)只占小部分(20%)
而EQ占80%

该书说EQ包含五个意思:
◇ 认识自己的情绪
◇ 管理自己的情绪
◇ 有效推动自己
◇ 认识别人的情绪
◇ 处理好人际关系

Friday, June 3, 2022

摘自《重塑心灵》23


我们的脑有六个不同层次
去处理事情及问题,称为理解层次:

◇ 系统:自己与世界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 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有怎样的人生)

◇ 信念: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应该怎么样、什么重要)

◇ 能力: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做的过程(做什么,有没有做)

◇ 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事物)

Wednesday, June 1, 2022